設計師會被AI取代嗎?當人工智慧遇上設計美學,室內設計師無法被取代的五大因素
2025/04/25 設計師會被AI取代嗎?當人工智慧遇上設計美學,室內設計師無法被取代的五大因素
隨著人工智慧(AI)技術快速進步,許多產業正在重新定義工作模式,設計產業也不例外。從AI生成圖像、智慧排版,到自動化色彩建議,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介入設計流程,那麼問題來了—— 設計師會被AI取代嗎?
AI在設計領域的崛起:是工具還是取代者?
AI的出現並不是要「搶走」設計師的飯碗,而是改變我們設計的方式,也可以說是增加設計師的工作效率。例如:
- Midjourney、DALL·E 可生成視覺圖像,提升靈感發想效率
- Canva、Figma AI插件 讓版面設計更快速、更聰明
- ChatGPT、Notion AI 協助文案創作與使用者介面文字優化

▲這些工具不是敵人,而是設計師的「絕佳助理」,但要真正駕馭這些工具,設計師也必須進化。
針對AI的出現,室內設計師無法被取代的五大因素
1. AI工具的整合與應用能力
未來的設計師,不再只是會畫圖、懂美感,還要懂得如何整合AI工具,提升效率與創意發展。從靈感發想、視覺生成,到文案撰寫、版面排版,AI幾乎能參與設計流程的每一個環節。但關鍵在於:你能不能選對工具,用在對的地方?
不是每個設計專案都需要AI,但會使用AI的人,能夠更快打破創作瓶頸,加快提案進度,同時把更多時間留給設計的「靈魂」部分——例如美感判斷、品牌理解、情感連結。
真正有競爭力的設計師,不是取代AI,而是會讓AI為自己所用。你懂得越多工具、越能靈活搭配,就越能在團隊裡脫穎而出。
2. 情感與共鳴的設計直覺
AI可以根據指令生成美型空間圖、提供風格參考,甚至推薦材質搭配,但它無法真正「感受」空間應該帶給人的情緒與體驗。室內設計從來不只是「做得漂亮」,而是營造出「住進去就不想離開」的氛圍——而這種情感連結,AI學不來。
每一個空間背後都有一段故事,而設計師正是那個把故事轉化為空間語言的人!
例子:當業主說「我想要一個溫暖的家 的感覺」,AI可能丟出一堆北歐風或奶油風參考圖。但身為設計師,你要問得更深:
- 他理想中的「家」是來自童年記憶?還是嚮往的生活方式?
- 是需要一個溫暖的客廳,讓小孩能在地毯上打滾?
- 還是一個安靜的角落,讓他在週末泡咖啡、讀書、放空?
真正能打動人的設計,不是風格的選擇,而是你能不能設計出他們「心裡的那個畫面」。
AI能幫你模擬材質、調整光線,但無法理解一位屋主在經歷人生低潮後,為什麼執著要有面朝陽的書桌。這些微小卻真實的情感,是室內設計最不可被取代的核心。

▲用設計前的原始格局照片放入AI製圖軟體,輸入需求『簡約自然的客廳設計』,看AI製圖軟體的效果如何。

▲在AI製圖軟體內輸入需求『簡約自然的客廳設計』出來的效果不僅把格局大改,還將原有預計放置廚房的區域變成窗戶,基本上是完全無法使用。

▲這個版本為設計師完成設計後的完工照片,可以對比看出兩張照片的效果有很大的差異。
3. 審美判斷與品味養成
AI可以生成各種空間風格,從侘寂、北歐、義式極簡,到奶油風、美式復古,樣樣不缺。但問題是——這些風格的界線在哪裡?要怎麼混搭不突兀?又該怎麼挑出真正適合業主個性與生活方式的風格?
這些判斷與選擇,不是靠電腦抓圖說了算,而是來自設計師長期累積的審美力與空間品味。
當業主說他喜歡「自然感」,AI可能會丟出一堆木頭、綠植、透光窗簾,但你作為設計師會進一步思考:
- 他是偏日系溫潤木質,還是歐式鄉村的溫暖粗獷?
- 是要自然光滿溢的明亮感?還是沈穩大地色調帶來的療癒感?
- 家具線條是要簡約流暢,還是帶有一點復古雕花細節?
好設計不是資料堆砌,而是風格之間的精準拿捏與和諧平衡。
設計師的審美力,不只是「懂看美的東西」,而是懂得「什麼時候該減,什麼時候該加」、「怎麼讓整體有節奏、有靈魂」。而這樣的品味,是來自不斷看展覽、看建築、摸材質、住空間所養成的深層感知。
4. 策略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
室內設計看似在做「空間美學」,但本質上是在做問題解決。從空間動線、使用機能、收納需求、風格設定,到預算控制與施工流程,設計師每一天都在處理「怎麼讓生活更好」這件事。這些都需要高度的策略性思考,而不是單靠AI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解決的。
舉例來說:
- 一個屋主希望開放式廚房看起來寬敞、又能防油煙,這背後涉及格局調整、空氣流動、收納規劃、機能整合,每一個環節都要兼顧美觀與實用。
- 小坪數家庭希望「三房變四房」又不壓迫,設計師就得思考:哪些牆可以移?採光會不會受影響?家具動線怎麼流暢?這不是AI能一秒給答案的事,而是設計師整合經驗、創意與邏輯思考的結果。
有時候設計的難題不在於空間本身,而在於如何溝通、整合、平衡不同人的需求與期待:
- 孩子想要遊戲區,爸媽想要藏東西,還要顧到奶奶的安全動線?
- 想要質感與風格兼具,但預算只有一半?
- 想做無印風,但生活習慣其實偏雜亂?
這些情境下,AI只能給你「美圖」,但設計師會給出真正可行的空間解法,而且還能讓家人之間意見整合,生活變得更順。

▲在AI軟體內製做出來的效果圖跟實際需求還是有很大的落差,也可以試著增加文字描述需求。

▲嘗試多次進行修改後的效果圖與心中所有是有所落差。

▲來看看設計師是如何規劃空間的吧!是不是有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呢?術業有專攻,若是大家都使用AI軟體進行設計,那大家的家都長得一樣,這樣也不會是你希望的那個家!
5. 創新與永續思維,風格的突破
未來的室內設計,不再只是解決眼前的美觀與機能問題,而是要預見生活型態的改變,甚至為人們創造新的生活方式。這需要設計師具備不只是創意,還要有對未來的敏感度、對地球的責任感。
- 1. 設計觀點的創新
- 2. 永續與環保的整合思維
- 3. 將AI變成創新的夥伴,而不是代替者
過去我們可能熟悉北歐風、侘寂風,但真正引領潮流的設計師,會從生活觀察中提出全新語彙。
AI可以幫你列出哪些材質是「環保選項」,但選擇什麼材質才符合當地氣候、施工環境、居住習慣、預算條件?這需要設計師整合知識與價值觀去做判斷。
真正懂AI的設計師,不會只拿它來「生圖」,而是思考怎麼讓AI成為創作流程的一部分,激發新的設計可能。

▲設計師在畫圖時,除了視覺感以外,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在圖面上表示出來。
AI不會取代設計師,但會取代不會用AI的設計師
設計師的核心價值,從來不只是畫圖而已,而是理解人性、解決問題、創造價值。AI是強大的幫手,但它沒有靈魂、沒有直覺、更沒有情感。唯有人類設計師,才能賦予設計真正的溫度。
AI擅長在既有的資料裡找組合,但真正的突破、趨勢的開創,仍來自人類的直覺與膽識。那些引領潮流的設計創意,往往來自一次不按牌理出牌的嘗試,而非資料訓練得出的結論。
真正的突破與風格創新,往往來自設計師的一次不按牌理出牌的直覺與冒險。
極簡風、Memphis風、混搭復古,甚至現在流行的AI智能,這些風潮從來不是預測出來的,而是由人類設計師創造出來的。
未來不會少了設計師,但會多了懂AI的設計師。
關於AI智能取代設計師 的常見問題
Q1:設計公司能提供跟AI產圖有什麼不一樣的內容?
A:目前關於室內設計的AI製圖更偏向於風格上的展示,但其實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設計案,需要從平面配置圖、施工圖到3D效果圖,其中施工圖還包含拆除圖、水電配置圖、天花板圖、立面圖、剖面圖、泥作施工圖、油漆建議書、木作施工圖、系統櫃體圖、燈光設計圖、傢俱配置圖、材料與結構細節......
以上都僅是關於設計繪圖的部分,當工程開始時,還需要到現場監工,確認師傅們的施作細節與設計圖面是相符的,而在工地現場也會碰到需要臨時做調整修改的狀況,確保設計與現實能夠接軌,這些工作需要設計師對現場的管理、監督能力,以及與各方溝通的技巧。
Q2:AI真的能取代人工繪圖嗎?
A:AI確實會取代掉部分「重複性高、技術門檻較低」的繪圖工作,像是快速生成草圖、做風格提案、色彩搭配建議等等。這些任務未來可能會越來越仰賴AI工具,因為它們可以幫助設計師節省大量時間與腦力。
但要完全取代一位具備專業判斷力與實戰經驗的設計師,並沒有那麼容易。AI就像是一台超級資料庫電腦,能夠根據你輸入的關鍵字快速提供建議,但它仍然缺乏對空間比例與使用情境的深刻理解、對材料與施工的實務經驗、對人性與美學的敏感直覺、還有最關鍵的「與業主溝通與引導的能力」,AI可以給你選擇或建議,但「做出最適合的選擇」這件事,還是需要人來決定。
簡單來說:AI是強大的助手,但不是決策者。會用AI的設計師,將比不會用的更有競爭力;但會用工具,不代表就是設計師。
看完文章後,立即預約設計師吧!讓真正懂你的設計師,為你打造理想中的幸福家園!
填寫 八寶空間美學服務需求表單 以便了解您的空間需求
並由專人安排提供專業設計師提供的諮詢會議唷~

掃描加入八寶美學空間LINE好友